
远在台湾且坚持价值投资的安迪推荐了这本书,也是他最近在实验的事情配资搜,读完我感受到这其实也是叶老师的一场投资实验报告,在量化分析与投资直觉间的平衡操练,也是在训练一种价值发现的思维方式。实验坚持的三因子选股,本质上是在教我们如何穿透市场噪音,识别那些被低估的珍珠,所以最后的最后,叶老师也说了:投資人可以期待在有耐心、有邏輯地投資30年後致富,但不能期待3年後致富。这句话大概就能劝退不少人了,最宝贵的“黄金公式”其实就藏在耐心与理性的投资心态中。
图片配资搜
長期以來,價值股與成長股是兩種主要的選股哲學,前者主張股票便宜是王道,後者主張公司賺錢最重要。然而現實的情況是「股票便宜的公司通常不賺錢,公司賺錢的股票通常不便宜」,魚與熊掌不能兼得。
筆者在2013年出版《台灣股市何種選股模型行得通?》,提出一個稱為成長價值指標(Growth Value Index, GVI)的選股指標:GVI=(B/P) X(I+ROE)™其中
P=股價(price)B=每股淨值(book value per share)ROE=股東權益報酬率 (return on equity),為基於近四季盈餘的股東權益報酬率,僅限本業營運產生的盈餘TM=成長係數,大約6~8。
GVI公式中 ROE 代表「公司賺錢最重要」的成長股選股哲學;B/P是淨值股價比,即股價淨值比P/B 的倒數,代表「股票便宜是王道」的價值股選股哲學。成長係數TM是由股市資料以迴歸分析決定的係數,TM越大,ROE 對 GVI 的相對影響力越大,GVI 會偏向「公司賺錢最重要」的成長股選股哲學。反之,TM越小,GVI 會偏向「股票便宜是王道」的價值股選股哲學。股票的GVI 越大,代表越是「賺錢公司的便宜股票」。
图片
雖然加權評分法(Weighted-scoring Method, WSM)是最常用的多因子選股模型,但缺少精緻的理論基礎。但它可以輕易整合其他有效的選股概念,例如慣性效應。當加權評分法只考慮價值因子P/B(股價淨值比)與成長因子 ROE(股東權益報酬率)時,雙因子加權評分=(1/2)XROE 評分+(1/2)XP/B評分
其中 ROE 評分=將股票依 ROE 排序,因為 ROE 越大公司越賺錢,故排在最大一端的股票得100分,排在最小一端的股票得0分,其餘內插。P/B 評分=將股票依P/B 排序,因為P/B越小股票越便宜,故排在最小一端的股票得100分,排在最大一端的股票得0分,其餘內插。此雙因子加權評分法選股模型績效高低與特性,跟成長價值指標(GVI)十分相似,可謂英雄所見略同。這強化了加權評分法的可信度。
图片
配方設計問題的特性是具有下列限制:每一種成分都要大於等於0所有成分的總和等於1
在建構最佳化選股模型的過程中,如果把每一個選股因子的「權重」視為配方設計問題中的「成分」,則選股因子權重比例組合可視為配方設計問題中的「配方」。最佳配方是指能優化投資人的「目標」(例如最大化報酬),且滿足投資人的「限制」(例如限制風險)。因此選股決策問題可視為一個尋求優化目標、滿足限制,各選股因子權重總和正好100%的最佳化設計問題。
图片
本書選股只選市值超過中位數的股票,也就是每季市值前50%的股票,因此規模因子被視為一個篩選條件,而非加權評分法選股其中一個評分因子,故不會選出流動性太小的股票。選股時選出加權評分法排名的前30檔股票加入投資組合。但因為選股池有每季市值前50%的股票的限制,有些加權評分法排名在前30名的股票因市值限制被排除,故真正被選出的股票常在10~15檔。如果檔數太少,代表選股模型傾向選出小型股,因此平均做多持股數,可做為衡量投資組合流動性的輔助指標。本書選股模型基本上是以月為單位換股,但加權評分前30名的股票不會賣出。因此投資組合並非每個月周轉一次,實際的年交易成本約在4%~5%。雖然前述的各項指標都已經考慮交易成本,但年交易成本仍為衡量投資組合妥適性的輔助指標。
图片
年化報酬率1.原本股票月報酬率已經是最好的慣性因子,其表現優於以股票周或季報酬率做為慣性因子。2.改用日股價大於月移動平均線當成限制效果,不如把慣性因子當成加權評分的一個因子。3.日股價大於月移動平均線當成限制,優於以小於當成限制。可見即使以移動平均線當成限制,仍然有助於以 ROE 與 PB 當成加權評分的因子選股模型,趨勢投資配合價值投資具有綜效。
图片
為何獲利、價值、慣性三因子是綜效強大的三劍客?一個合理的解釋是:獲利、價值雙因子是「價值投資」,慣性因子是「趨勢投資」,前者雖然知道股票合理股價被低估,值得投資,但不知道何時市場會認同,股價開始修正到合理股價。後者可以知道市場認同應該買進股票,但為何應該買進,並無明確、堅實的理由。如果說「合理股價被低估」是火藥,那麼「市場認同」是雷管,後者引爆前者,造成一波漲勢。
图片
三因子選股模型每月報酬率只有57.6%的機率贏過大盤,投資人必須明白,選股是靠各月報酬率的平均值取勝,因此長期持續投資是必要的,這是股市縱斷面的「多元分散」。例如2004~2019 年出現了一隻大黑天鵝(2008 年的金融海嘯),但為了閃躲這隻黑天鵝,將錯失更多、更大的白天鵝。三因子選股模型個股報酬率只有47.5%的機率贏過大盤,投資人必須明白,選股模型是靠較少大賠的股票,以及有較多大賺的股票贏過大盤。因此分散持有15檔以上的股票,提高平均值的穩定性是必要的。這算是在股市橫斷面的「多元分散」,跟西諺「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」是同樣道理。
图片
由於日報酬率變化過程波動很劇烈,為了讓讀者更清楚看出財報公告的資訊衰減效應,將超額日報酬率累積成累積報酬率。可以清楚發現,正如理論所預期,「季報公布截止日隔日交易」財報公告的資訊衰減效應,遠比「每月第一個交易日交易」者明顯。隨著離財報公告日越遠,累積報酬率的增速越低,到了第13個交易日,累積超額報酬率已經達到2.9%,但之後增速大幅降低。而依照每月第一個交易日交易的方式,在同一時間累積超額報酬率只達到1.1%。因此,如果投資人每年要換股四次,那麼在季報公告截止日隔天立刻交易,是最有利的。
图片
做空有許多缺點:1.股市長期而言,考慮股利後的實質年化報酬率大約 8%,即使選股模型也能做空,但遠比用選股模型做多不利。2.股票上漲沒有極限,意味理論上融券虧損可能無限大,但獲利有限,最多就是100%。3.並非每檔股票都可做空,成交量小的股票可能無券可借。4.當投資人預期股票會跌,但股價卻上漲時,就會賠錢,賠到一定程度,就會被券商強制融券回補。5.每年除權息和股東會,融券會被「強制回補」。總之,做空操作策略有許多缺點,沒有10年以上投資資歷的投資人,不要輕易嘗試,單純做多投資股市即可。
图片
許多投資人說「股市是賭場」,這句話不完全正確。如果投資人以賭博的手法投資股市,例如單押一檔股票、採用財務槓桿、短進短出、期待一夕致富,那麼「股市是賭場」這句話完全正確。然而投資人如果是以投資的方法介入股市:持有足夠多檔股票的投資組合、不採用財務槓桿、以可持續資金永續投資股市、在適當周期依照價值投資與趨勢投資的邏輯換股、期待投資30年後致富,那麼「股市是賭場」這句話完全錯誤。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,投資人在2003年1月初買進 ETF 台灣50(0050),什麼事也不用做,過了18年多,到了2021年7月,累積報酬率約 440%,年化報酬率約9.5%,顯然股市不是賭場。為了充分利用複利效果,以及分散風險,投資人投資股市應該至少連續10年。投資人可以期待在有耐心、有邏輯地投資30年後致富,但不能期待3年後致富。願與所有投資人共勉之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兴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