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隋朝末年,民不聊生,起义军应运而生。瓦岗军脱颖而出,成为最强大的一支,号称"天下第一"。
这支由翟让创建、李密发展壮大的队伍,本应成为推翻隋朝的主力军,却突然土崩瓦解。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支强大的义军在巅峰时刻全面崩盘?
权贵与草莽相遇说起瓦岗军的起源,得从隋末的天灾人祸说起。
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大兴土木,修建大运河,大规模征发民夫,再加上连年征战高句丽,劳民伤财,民怨沸腾。
展开剩余89%大业七年(611年),天灾接连不断,饥荒四起,百姓活不下去了,王薄率先举起反旗,随后各地起义风起云涌。
翟让原是隋朝的一名法曹(相当于现在的司法人员),因为得罪了上级被关进大牢,本该等死,却遇到了狱吏黄君汉。
这位黄狱吏看翟让为人仗义,决定冒险救他出狱。两人一路逃到荥阳附近的瓦岗山,就在这里开始招兵买马,成立了最初的瓦岗军。
瓦岗军最初只是个小山寨,几十号人马,打家劫舍混日子。
翟让虽出身官宦,但为人粗犷豪爽,很快就在附近的绿林好汉中树立起威望。这时候,一个贵族后裔的加入,让瓦岗军的命运发生了转折。
李密,东魏大将李娄子的后代,家族"四世三公",曾经跟随杨玄感起兵造反,失败后东躲西藏。
他听说瓦岗山上有支起义军,就前来投奔。李密见到翟让时,两人一见如故。
翟让被李密的才学和谋略所折服,不计前嫌(李密家族是隋朝官僚),收留了他。
从此,瓦岗军有了两种人马:一类是跟随翟让的草莽英雄,讲义气、重情谊;另一类是以李密为代表的士族降官,重功名、求富贵。
表面上看,大家目标一致——推翻暴政,但骨子里的差异却为后来的分裂埋下伏笔。
一场“神操作”大业十三年(617年)初,瓦岗军还只是一支不起眼的队伍,实力有限。
在徐世勣的建议下,翟让决定攻打荥阳,这一战大获全胜,不仅扩大了地盘,更重要的是名声打出去了,越来越多的人投奔瓦岗。
真正让瓦岗军实力暴增的,是李密提出的一次“神操作”——智取兴洛仓。
兴洛仓是隋朝在洛口设立的超大型粮食仓库,里面储存着供应长安和河南一带的战略粮食。
李密分析当时形势,发现兴洛仓守备空虚,提出了"夺取兴洛仓,开仓赈民"的计划。
翟让大为赞赏,立刻派出精锐部队,由李密亲自率领。他们先是化装成商队接近仓库,然后突然发难,一举攻下兴洛仓。
李密立即宣布开仓救济饥民,一时间,数十万饥民蜂拥而至。这一手不仅解决了瓦岗军的给养问题,更赢得了民心。
成千上万的百姓感恩戴德,纷纷加入瓦岗军。短短几个月,瓦岗军从一支山寨队伍壮大成为一支拥有数十万人的强大义军。
随后,瓦岗军连战连捷,势如破竹。
在攻占了洛阳以东大片地区后,士气高涨的将士们拥戴李密为魏公,建立了独立政权,史称"魏公政权"。
这时候的瓦岗军,已经成为隋末最强大的起义军,号称"天下第一"。
看到这里,你一定会奇怪:既然瓦岗军发展得这么好,为什么会突然崩盘呢?其实表面上一片繁荣的背后,内部矛盾却已经开始激化。
好兄弟翻脸瓦岗军实力壮大后,权力分配问题凸显出来。
翟让是创始人,自封"总管";李密是实际的军事指挥和战略规划者,被封为"元帅"。
表面上看,两人分工明确,但谁都明白,真正的核心是谁才是瓦岗军的最高领导者。
随着势力扩大,翟让和李密的亲信们也逐渐形成了两大派系。
老瓦岗一系以翟让的弟弟翟弘、堂弟翟摩侯为核心,多是早期跟随翟让的绿林好汉。
新瓦岗一系则以李密为首,多是后来加入的士族出身者,如房彦藻、杨公卿等。
冲突在大业十三年十月开始激化。
有一次宴会上,翟让的弟弟翟弘喝多了,说了一句让李密心生警惕的话:
"我弟弟创建瓦岗,收留李密。如今李密权势太大,若不除掉,将来必成大患。"这话被李密的亲信听到,立刻报告给李密。
李密本来就对翟家人提防,听到这话后更加警觉。恰巧这时又发生了两件事,彻底激化了矛盾:
一是翟让私自处决了投降的隋朝将领冯慈明。按照惯例,处置重要俘虏应该集体商议,但翟让越过李密直接下令杀人,让李密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。
二是翟让向李密的亲信房彦藻索要一批战利品,被拒绝后大发雷霆。这件事让李密认为翟让贪财且不尊重自己的部下,两人关系进一步恶化。
李密决定采取行动。大业十三年十一月十一日,他设宴邀请翟让兄弟。
席间,李密假装要试一把新弓,让亲信蔡建德从翟让背后射出一箭,当场将翟让杀死。
同时,李密早已安排好的士兵冲入宴会,将翟弘、翟摩侯等翟氏族人全部诛杀。一场“鸿门宴”,彻底改变了瓦岗军的命运。
杀了一人,毁了一军李密诛杀翟让后,表面上统一了瓦岗军的领导权,但实际上却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。
首先,翟让的追随者们人心惶惶。
虽然李密表示只诛杀翟家兄弟,不迁怒其他人,但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不会成为下一个目标。许多老瓦岗将领开始暗中离心离德,不再全心全意为李密效力。
再是,翟让在瓦岗军中树立的"义气"形象轰然倒塌。
原本瓦岗军上下一心,将士们为了共同理想而战。现在看到首领之间自相残杀,许多人开始质疑起义的意义,军心动摇。
更糟的是,李密杀翟让的行为给其他起义军领袖敲响了警钟。大家开始怀疑李密的野心,不愿与他合作,导致瓦岗军在关键时刻失去了潜在的盟友。
大业十四年(618年),瓦岗军的战斗力明显下降。
李密虽然有才略,但他不懂得像翟让那样笼络人心,导致军队内部矛盾重重。他还犯了一个致命的战略错误——同时与两大强敌交战。
东面的窦建德和西面的李渊都在虎视眈眈,李密不仅没有联合其中一方,反而两线作战,结果兵力分散,节节败退。
最终,李密被迫投奔李渊(后来的唐高祖),但他骄傲自大,不甘心屈居人下,不久又叛逃。
结果被李渊派兵追杀,身死异乡。而失去了核心领导的瓦岗军,也迅速土崩瓦解。曾经"天下第一"的瓦岗军,就这样在内斗中自我毁灭了!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瓦岗军的兴衰史,反映出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通病。
起义军能在共同抵抗压迫时团结一心,却难以在走向成功后保持初心。
翟让之死只是“导火索”,根本原因在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冲突。
历史一再证明:能共患难昆明配资最新消息,难共富贵!这个规律,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深思!
资料来源:《隋唐史》(北京大学出版社,2023年版)、《中国农民战争史论》(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21年修订版)、《瓦岗军兴衰考》(中国史学研究院编,2024年)发布于:河南省兴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